close

今天一家三口去吃了住家附近新開幕的川菜,好幾個月沒有吃到的「五更腸旺」、「京醬肉絲」,飢腸轆轆地吃相服務生大概以為我餓很多天了。

自從當了職業媽媽後,外食的次數少了。畢竟午餐已外食,晚餐有時候簡單弄了什錦乾麵、水餃; 週末勤勞點可能煮個沙茶燴飯或咖哩飯。陪伴小孩的時間少了很多,上班的優點可能是多一點經濟的消費能力、職場上感覺多了成就感跟充實的踏實感吧!工作上也有不少壓力,更不用說公司裡總免不了愛八卦、喜歡說三道四愛嚼舌根的三姑六婆。想看小孩也只能眼巴巴地瞪著手機螢幕app 的鏡頭,偶爾看到老師粗魯的對待小孩,心裡面也悲傷起來。以前當全職媽媽的時候可以全心地帶小孩,現在卻全日地把女兒託給托嬰中心。晚上回家趕著接小孩、弄晚餐、洗澡,忙完一陣子,趕快迅速地弄睡前奶,給小孩刷牙、陪睡覺。一個禮拜一眨眼就過了,其實我也忘了自己忙了些什麼。之前有些文章總會說「全職媽媽」的辛勞,真的,體驗過「全職」跟「職業」媽媽兩種角色,沒有其中一種角色是絕對地辛苦或是絕對輕鬆。全職媽媽辛苦的照顧小孩一整天,可能到晚上十點還沒辦法喘口氣,平日打掃、帶小孩出門體驗世界、清理髒亂的地板。職業媽媽忙晚上幾個小時的時間,平日八個小時面對工作上的壓力,忙著應付工作上各種人與事,回家後還得張羅小孩。不管選擇那一種角色,媽媽總是家裡最辛勞的那位。

幾個禮拜前,我真的憂鬱到一種覺得很窒息、對什麼事都提不起勁。早上支撐我下床的大概是手機的鬧鐘,是工作逼迫自己擦乾眼淚。也許是好一陣子在家當「全職媽媽」很難與人互動、累積很久的疲累、一直好不了的重感冒,有好幾個禮拜我對人生一度感到很不滿、對自己很灰心。甚至我對另一半說「要是什麼事情發生了,好好照顧小孩,女兒喜歡XX餐廳的炒飯、鯖魚飯。」我告訴自己很快悲傷會過去,人不會永遠持續待在低潮裡。後來終於鼓起勇氣接受自己可能真的「生病了」,我找到一個網路諮商網站「Talk Space 」可以無時無刻傳訊息給諮商師,諮商師可能一天回兩次訊息。我告訴諮商師說「工作後我仍然不快樂,對所有事情我都不開心、不感興趣,人生很沒有意義。」他告訴我也許我該讓自己好過一點,多運動、飲食均衡。我才發現自從被憂鬱的黑色力量吞噬之後,我真的很少外食,除了每天午餐外食之外。晚餐蠻常吃冷凍水餃、餛飩,跟在家帶小孩那時幾乎天天下廚差很多。好幾天都會不由自主很崩潰的大哭,哭完得到先生的安慰就覺得好多了。我還蠻高興自己終於鼓起勇氣尋求幫助、找到一點情緒的出口。偶爾在臉書看到媽媽社團有媽媽分享挫折、在Target 崩潰大哭的情緒OS,我才發現很多媽媽都有一憂鬱的時候,只是身為媽媽很多時候我們都不懂得對自己好一點,媽媽只會一味地去付出。

華人的文化對於負面情緒我們只有壓抑,催眠自己沒事之後會好的。很多時候需要宣洩負面情緒的時候,我只學會壓抑、假裝沒事,然後偷偷地躲在房間裡。長大後,只想找一個可以讓我做自己、當我低潮的時候可以安慰我、「接收」我的悲傷的人,其實我的要求真的不多,可能自己成長過程缺乏的我渴望在婚姻生活得到。如果尋求心理上的幫助,總怕被貼標籤,很像自己很有「病」才需要協助。在美國的職場裡,我發現同事、老闆們居然都有自己的心理諮商師,對於焦慮、憂鬱症的困擾,他們很懂得分享,我才發現我一點也不「Crazy」。美國媽媽們比較喜歡分享負面情緒,會讓人比較有認同感,不會覺得憂鬱的時候是自己孤單一個人。

美國生活看似光鮮亮麗,追逐著那個「American Dream」。動輒買菜就得花上二十分鐘才能到亞洲超市,不像在台灣處處都有的傳統市場、全聯每個街角就一間。家人都在台灣,少了支持系統,全職媽媽很少有與社會接觸的機會,就算有Play dates, 去公園遊戲區也很難交到什麼朋友,即使有很好的媽媽朋友,小孩的午休習慣、平日作息都不太一樣,要一一配合真的很困難。兩歲的小孩在餐廳很少能乖乖吃飯,能不大聲尖叫,讓媽媽優雅地吃個飯就阿彌陀佛了。週末一到,我的美國同事只想宅在家,不像台灣的朋友們到處尋找美食打卡,原來只想當阿宅的不止我。生活上無趣很多,還要自己尋找活動,像上個月的州花開始綻放,我還自己Google 附近的花展,不然我的美國另一半根本一問三不知。

arrow
arrow

    slowlifenoma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